1 沙漠环境的特点
民用航空客机遇到紧急情况实施迫降,有时也会迫降于沙漠。沙漠的环境怎样,在沙漠上怎样生存自救,成为沙漠迫降后遇险人员面临的现实问题。
在一般人想象中,沙漠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海。无穷无尽的沙丘连绵不断,宛如凝固的深褐色波浪。沙丘的形状或像光芒四射的星体,或酷似一勾刃刀般的弯弯新月。沙丘之大。俨然似一座座小山岗。有些地方,沙丘仅只是稍稍隆起,好像茫茫大海的涟漪;有些地方沙堆又高高耸起,可达几十米,甚至上百米高。风这个艺术大师,无时无刻不在雕塑着沙,形成千奇百怪的“沙雕”。然而,在生存自救中,无人有心去欣赏这所谓的“艺术”,更多的是困惑于寻找方向、探求水源、解决饮食、防止冻晒等。
全世界沙漠的总面积约占陆地的五分之一。我国沙漠都集中在北纬35°以北,总面积约为128万平方千米,约占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。沙漠环境的主要特点如下:
1) 雨量少,水的蒸发量大
我国沙漠地区的雨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,大部分地区降雨量都在400毫米以下,巴丹吉林沙漠内部的降雨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下,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和东部降雨量更少,在10毫米以下,有时还能持续几年不下雨。
2) 气温变化剧烈
我国气温最高的地区是吐鲁番。据记载,绝对最高气温为48.9℃。沙漠中,夏季气温可达40℃以上,日温差10℃~20℃,最高达30℃,年温差达50℃,绝对年温差达60℃。沙漠最高瞬时温度,在热天中午可达60℃~80℃,而夜间温度,有时又能下降到10℃以下。
3) 风沙大
我国沙漠地区风沙频繁,平均风速为3~4米/秒,风季可这6米/秒。刮大风的日子每年30~50天。风沙对遇险人员在沙漠中生存自救很有影响。
4) 人烟少,行走难
沙漠里人烟稀少,遇险人员不便求助。除沙漠边缘有少量居民外,沙漠中几乎没有人烟。沙质松,缺乏道路,不易行走。这些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,给沙漠地区遇险人员造成最大的威胁是缺水,使人体很快发生急性脱水。我国沙漠中因干渴而死的事件时有发生。有不少遇险人员因援救及时,才幸免遇难。有少数遇险人员,因无法联络上,而没办法找到,失去了援救机会,不幸遇难。
总之,沙漠上遇险人员生存自救涉及到不少问题,如饮水、食品、联络、防晒保暖等,都影响着遇险人员的人身安全。
2 水是生存的关键
在沙漠生存,比海上生存更难。虽然在海上只能望水兴叹,但在心理上还能起到“望梅止渴”的效果。而在沙漠里,水真是个要命的关键问题。
沙漠里人喝水多是因为出汗多,天气越热越需要喝水。但一般人并不知道,沙漠里人体需水量,比一般气候下应该多多少。有人说,炎热季节沙漠地区,在阳光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,见水拼命地喝,认为饮水过多,超过了他们的需要量。这是一种误解,因为他们排出的多,所以喝得也多。
我们可以测定一个人24小时的饮水量和排出时。饮水量指饮用水并包括就餐的含水量,排出量包括尿液和汗液。汗液是根据饮水量与尿量之差来计算的。通过一系列的测定发现,当气温高达43℃时,中等程度活动的人,每天需要饮水5~10升。
通过自由地饮水,人体总是能够很精确地补充每天的水分损失。有许多因素影响人体的需水量,如体形大小、体力活动的强度、气温高低、所处环境等。人体在沙漠里占失水量比例最大的是蒸发。测得一个人全天的失水量,就可以得出他每天的需水量。根据日平均气温可以给出需水量。当日平均气温32℃时,人体每天必须饮5升水,最多饮10升。白天大部分时间停留在阴凉处的人,5升以下也能满足需要。在阳光下中等活动的人,大约需7~8升水。
在沙漠里,人生存的时间与气温、活动强度、携带水量、遮阴4个因素密切相关。气温与生存时间关系最大,气温越高,生存时间越短。如气温超过40℃时,在阴凉处休息不作强体力劳动,预计可生存2~3天。如果白天在阴凉处休息、夜间行走时,气温40℃左右只能生存2.5天。如果白天在烈日下行走,生存时间就更短。沙漠里,人体失水多的原因有气温高、太阳和地面辐射强烈等。
沙漠中脱水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:一是消耗水过多,二是饮用水不足。除了减少失水外,为了防止遇险人员急性脱水,就要合理饮用客机为迫降沙漠携带的水。有人提出,为了节约用水,在遇险的第一天里,不应该喝水。这种做法是危险的,应该正常安排饮水。因为第一天要支撑帐篷、安置生活等,体力消耗较多,往往会加速脱水。喝水是避免脱水和防止降低工作效率的唯一方法。体内缺少的水迟早要得到补偿,早喝或是晚喝,其饮水的需要量是一样的。饮水可以分多次,每次可以喝80~100毫升。但是,最热时,还应当是尽量少喝些。
对于携带的水,必须注意节约使用,避免浪费。水是人在沙漠生存的命根子。
3 沙漠生存靠毅力
沙漠上客机迫降,与海上迫降不同。在海上迫降以后的客机会下沉到海底。而在沙漠上迫降的客机,如果没有起火爆炸的话,便可以作为遇险人员的避难之所。
虽然如此,沙漠上生存还是很苦的。热、渴、脱水等给人的煎熬都是非常难受的。没有超常的毅力,是很难在沙漠上求得生存的。
沙漠中白天地表温度一般为50℃,最高可达80℃。当人直接坐在热沙子上或岩石上,他的传导受热就会增加。又因靠近地面的空气被地加热,人体的对流受热也相应增加。实验表明,人坐在箱子上而且遮阳很好时,每小时出汗量可以节约100~200克。直接坐在沙子上,遮阳者每小时出汗量为320克,在阳光下出汗量更大。
遮阴最好的办法是停留在自然阴影处。如岩石的突出部,干河岸的遮阳处。旅客可以躲在客舱里或机翼下。也可以挖一沙坑,上面搭一简易的棚,躲在棚子下。这样,可以减少辐射热72~114千卡/小时,减少沙面传导热100千卡/小时。
在我国沙漠中,阴影处的气温比直射阳光下低7~8℃。如果停留在客机阴影处,因目标较大,还易被空中搜寻援救飞机发现。
人体所采取的姿势,也是在阳光下失水快慢的一个因素。坐姿比卧倒每小时可节约汗液150克。这不仅由于受传导和对流热的不同,而且坐姿受太阳的辐射热也较小。辐射热是最重要的因素,把躺在地面与躺在吊床里的人进行比较,发现二者的出汗量差不多,前者每小时只多40克。
穿着衣服包括戴着帽子,既可隔断外界的热空气,也可防止热辐射。穿上衣服可以节约20%的失水。另外,在太阳下休息而不步行时可节省40%,很好地遮阳可以节约15%。因此,在气温37℃时,做到穿衣服、遮阳和减少活动,出汗量可减少3/4。
为了防止身体在太阳下暴晒,衣服的颜色最好是白色或浅色,白衣服可以反射太阳辐射50%。在沙漠中穿着短袖衬衣和短裤是不适宜的。比较理想的衣服是既能使汗液从皮肤上蒸发降温,也能提供最大的隔热效果,以防外界热传导和辐射。头部也应避免太阳暴晒,除了戴帽外,还可临时制作头巾等物遮盖头部。
体力劳动会使代谢热增高,需要用更多的汗液来散发这部分热量,会使水的需要量明显增加。饮水需要量的差别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体力劳动。活动量最大的人需水量约比活动量最小的人多4升,为一般需要量的2倍。
通过分析,仅仅是知道了怎样节约水,怎样合理用水,在有限的携带饮水支持下,争取较长的生存时间,以便等到搜寻援救飞机发现目标,把遇险人员救回。真正要解决问题,还得找到水源或妥当的救急办法。生存要吃苦,自救靠毅力。
4 沙漠生存办法多
沙漠生存待救,主要问题缺水,也有缺食、防晒、防病等问题的存在。
1) 寻找水源
我国有些沙漠地区可以找到水。可按以下规律寻找水源:
(1) 地面比较潮湿,长有草、树丛的位置;
(2) 生长芦苇的地方,1~5米以下有地下水;
(3) 跟踪动物足迹,常常可以找到水;
(4) 四面高、中间低的掌心地,或低洼地;
(5) 干涸的河床,尤其是两山夹一沟;
(6) 牧民旧住址以及水井标志处;
(7) 流入咸水湖的河水常常是淡水。
遇险人员可以根据上述情况寻找水源。
2) 简易太阳蒸馏器
简易太阳蒸馏器,在沙漠上非常实用,是迫降沙漠必备的一种简易取水器。遇险撤离到沙漠上的旅客与机组人员,可以利用它自行解决饮水问题。如果没有配备,也可以自行制造一个,以便取水。
在沙漠潮湿的地方,可以用简易太阳蒸馏的办法获取淡水:挖一个直径1.5米深1米的沙坑,上面盖一层无毒透明的塑料薄膜,四周用沙子或石子固定,中间放上一块小石头,使塑料薄膜成一个倒置的圆锥体。在这个圆锥体尖下的沙坑里,预先放一个接水用的容器。阳光透过塑料薄膜,使沙坑中的水分蒸发,水蒸气遇到塑料薄膜,凝结成水滴,顺着圆锥体的尖,滴入容器内。用这种方法,每天可以蒸馏淡水1.5升左右。
3) 可食用的动植物
我国沙漠中,有些动植物可以食用。
沙漠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,到处都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。只要有水,就有动植物。新疆北部沙漠的动植物较为丰富,种类也较多,常见的有黄羊、野驴、野兔、剌猬、野鸡、水禽及其他鸟类,还有各种鼠类和鱼类等。新疆南部沙漠动物分布较局限,主要分布于有胡杨林的河岸、古河道地区,常见的有野兔、野猪、黄羊、马鹿、沙鼠、麝鼠、各种水禽和鱼类。这些动物有不同的习性,遇险人员可合力捕捉,以解决沙漠缺食的问题。
沙漠还有一些植物可以食用,常见的有沙拐枣、沙枣、沙蓬、小根蒜、肉苁蓉、锁阳等。
必须注意的是,只有在充足饮水供应情况下,才可进行捕捉动物和采集植物的活动。另外须提醒旅客,沙漠的生态平衡是十分脆弱的。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,请保护沙漠的动植物。
4) 应急用生存物品
止渴片是遇险人员在沙漠上缺乏饮水时的一种应急措施。它采用止渴特性较强的物质做成片剂,以便于应急时使用。
防晒膏是遇险人员在沙漠上的必备品,用来预防沙漠阳光强烈照射对遇险人员的伤害。
有色风镜是遇险人员在沙漠上防沙盲、防阳光强烈照射、防风沙的保护品。它是一种特制的有色眼镜。
遮阳伞是遇险人员在沙漠上等待援救时的遮阳工具,耐风吹,可以折叠存放。
遇险人员用这些办法,可以在沙漠生存自救,等待援救。
民用航空客机遇到紧急情况实施迫降,有时也会迫降于沙漠。沙漠的环境怎样,在沙漠上怎样生存自救,成为沙漠迫降后遇险人员面临的现实问题。
在一般人想象中,沙漠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海。无穷无尽的沙丘连绵不断,宛如凝固的深褐色波浪。沙丘的形状或像光芒四射的星体,或酷似一勾刃刀般的弯弯新月。沙丘之大。俨然似一座座小山岗。有些地方,沙丘仅只是稍稍隆起,好像茫茫大海的涟漪;有些地方沙堆又高高耸起,可达几十米,甚至上百米高。风这个艺术大师,无时无刻不在雕塑着沙,形成千奇百怪的“沙雕”。然而,在生存自救中,无人有心去欣赏这所谓的“艺术”,更多的是困惑于寻找方向、探求水源、解决饮食、防止冻晒等。
全世界沙漠的总面积约占陆地的五分之一。我国沙漠都集中在北纬35°以北,总面积约为128万平方千米,约占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。沙漠环境的主要特点如下:
1) 雨量少,水的蒸发量大
我国沙漠地区的雨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,大部分地区降雨量都在400毫米以下,巴丹吉林沙漠内部的降雨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下,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和东部降雨量更少,在10毫米以下,有时还能持续几年不下雨。
2) 气温变化剧烈
我国气温最高的地区是吐鲁番。据记载,绝对最高气温为48.9℃。沙漠中,夏季气温可达40℃以上,日温差10℃~20℃,最高达30℃,年温差达50℃,绝对年温差达60℃。沙漠最高瞬时温度,在热天中午可达60℃~80℃,而夜间温度,有时又能下降到10℃以下。
3) 风沙大
我国沙漠地区风沙频繁,平均风速为3~4米/秒,风季可这6米/秒。刮大风的日子每年30~50天。风沙对遇险人员在沙漠中生存自救很有影响。
4) 人烟少,行走难
沙漠里人烟稀少,遇险人员不便求助。除沙漠边缘有少量居民外,沙漠中几乎没有人烟。沙质松,缺乏道路,不易行走。这些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,给沙漠地区遇险人员造成最大的威胁是缺水,使人体很快发生急性脱水。我国沙漠中因干渴而死的事件时有发生。有不少遇险人员因援救及时,才幸免遇难。有少数遇险人员,因无法联络上,而没办法找到,失去了援救机会,不幸遇难。
总之,沙漠上遇险人员生存自救涉及到不少问题,如饮水、食品、联络、防晒保暖等,都影响着遇险人员的人身安全。
2 水是生存的关键
在沙漠生存,比海上生存更难。虽然在海上只能望水兴叹,但在心理上还能起到“望梅止渴”的效果。而在沙漠里,水真是个要命的关键问题。
沙漠里人喝水多是因为出汗多,天气越热越需要喝水。但一般人并不知道,沙漠里人体需水量,比一般气候下应该多多少。有人说,炎热季节沙漠地区,在阳光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,见水拼命地喝,认为饮水过多,超过了他们的需要量。这是一种误解,因为他们排出的多,所以喝得也多。
我们可以测定一个人24小时的饮水量和排出时。饮水量指饮用水并包括就餐的含水量,排出量包括尿液和汗液。汗液是根据饮水量与尿量之差来计算的。通过一系列的测定发现,当气温高达43℃时,中等程度活动的人,每天需要饮水5~10升。
通过自由地饮水,人体总是能够很精确地补充每天的水分损失。有许多因素影响人体的需水量,如体形大小、体力活动的强度、气温高低、所处环境等。人体在沙漠里占失水量比例最大的是蒸发。测得一个人全天的失水量,就可以得出他每天的需水量。根据日平均气温可以给出需水量。当日平均气温32℃时,人体每天必须饮5升水,最多饮10升。白天大部分时间停留在阴凉处的人,5升以下也能满足需要。在阳光下中等活动的人,大约需7~8升水。
在沙漠里,人生存的时间与气温、活动强度、携带水量、遮阴4个因素密切相关。气温与生存时间关系最大,气温越高,生存时间越短。如气温超过40℃时,在阴凉处休息不作强体力劳动,预计可生存2~3天。如果白天在阴凉处休息、夜间行走时,气温40℃左右只能生存2.5天。如果白天在烈日下行走,生存时间就更短。沙漠里,人体失水多的原因有气温高、太阳和地面辐射强烈等。
沙漠中脱水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:一是消耗水过多,二是饮用水不足。除了减少失水外,为了防止遇险人员急性脱水,就要合理饮用客机为迫降沙漠携带的水。有人提出,为了节约用水,在遇险的第一天里,不应该喝水。这种做法是危险的,应该正常安排饮水。因为第一天要支撑帐篷、安置生活等,体力消耗较多,往往会加速脱水。喝水是避免脱水和防止降低工作效率的唯一方法。体内缺少的水迟早要得到补偿,早喝或是晚喝,其饮水的需要量是一样的。饮水可以分多次,每次可以喝80~100毫升。但是,最热时,还应当是尽量少喝些。
对于携带的水,必须注意节约使用,避免浪费。水是人在沙漠生存的命根子。
3 沙漠生存靠毅力
沙漠上客机迫降,与海上迫降不同。在海上迫降以后的客机会下沉到海底。而在沙漠上迫降的客机,如果没有起火爆炸的话,便可以作为遇险人员的避难之所。
虽然如此,沙漠上生存还是很苦的。热、渴、脱水等给人的煎熬都是非常难受的。没有超常的毅力,是很难在沙漠上求得生存的。
沙漠中白天地表温度一般为50℃,最高可达80℃。当人直接坐在热沙子上或岩石上,他的传导受热就会增加。又因靠近地面的空气被地加热,人体的对流受热也相应增加。实验表明,人坐在箱子上而且遮阳很好时,每小时出汗量可以节约100~200克。直接坐在沙子上,遮阳者每小时出汗量为320克,在阳光下出汗量更大。
遮阴最好的办法是停留在自然阴影处。如岩石的突出部,干河岸的遮阳处。旅客可以躲在客舱里或机翼下。也可以挖一沙坑,上面搭一简易的棚,躲在棚子下。这样,可以减少辐射热72~114千卡/小时,减少沙面传导热100千卡/小时。
在我国沙漠中,阴影处的气温比直射阳光下低7~8℃。如果停留在客机阴影处,因目标较大,还易被空中搜寻援救飞机发现。
人体所采取的姿势,也是在阳光下失水快慢的一个因素。坐姿比卧倒每小时可节约汗液150克。这不仅由于受传导和对流热的不同,而且坐姿受太阳的辐射热也较小。辐射热是最重要的因素,把躺在地面与躺在吊床里的人进行比较,发现二者的出汗量差不多,前者每小时只多40克。
穿着衣服包括戴着帽子,既可隔断外界的热空气,也可防止热辐射。穿上衣服可以节约20%的失水。另外,在太阳下休息而不步行时可节省40%,很好地遮阳可以节约15%。因此,在气温37℃时,做到穿衣服、遮阳和减少活动,出汗量可减少3/4。
为了防止身体在太阳下暴晒,衣服的颜色最好是白色或浅色,白衣服可以反射太阳辐射50%。在沙漠中穿着短袖衬衣和短裤是不适宜的。比较理想的衣服是既能使汗液从皮肤上蒸发降温,也能提供最大的隔热效果,以防外界热传导和辐射。头部也应避免太阳暴晒,除了戴帽外,还可临时制作头巾等物遮盖头部。
体力劳动会使代谢热增高,需要用更多的汗液来散发这部分热量,会使水的需要量明显增加。饮水需要量的差别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体力劳动。活动量最大的人需水量约比活动量最小的人多4升,为一般需要量的2倍。
通过分析,仅仅是知道了怎样节约水,怎样合理用水,在有限的携带饮水支持下,争取较长的生存时间,以便等到搜寻援救飞机发现目标,把遇险人员救回。真正要解决问题,还得找到水源或妥当的救急办法。生存要吃苦,自救靠毅力。
4 沙漠生存办法多
沙漠生存待救,主要问题缺水,也有缺食、防晒、防病等问题的存在。
1) 寻找水源
我国有些沙漠地区可以找到水。可按以下规律寻找水源:
(1) 地面比较潮湿,长有草、树丛的位置;
(2) 生长芦苇的地方,1~5米以下有地下水;
(3) 跟踪动物足迹,常常可以找到水;
(4) 四面高、中间低的掌心地,或低洼地;
(5) 干涸的河床,尤其是两山夹一沟;
(6) 牧民旧住址以及水井标志处;
(7) 流入咸水湖的河水常常是淡水。
遇险人员可以根据上述情况寻找水源。
2) 简易太阳蒸馏器
简易太阳蒸馏器,在沙漠上非常实用,是迫降沙漠必备的一种简易取水器。遇险撤离到沙漠上的旅客与机组人员,可以利用它自行解决饮水问题。如果没有配备,也可以自行制造一个,以便取水。
在沙漠潮湿的地方,可以用简易太阳蒸馏的办法获取淡水:挖一个直径1.5米深1米的沙坑,上面盖一层无毒透明的塑料薄膜,四周用沙子或石子固定,中间放上一块小石头,使塑料薄膜成一个倒置的圆锥体。在这个圆锥体尖下的沙坑里,预先放一个接水用的容器。阳光透过塑料薄膜,使沙坑中的水分蒸发,水蒸气遇到塑料薄膜,凝结成水滴,顺着圆锥体的尖,滴入容器内。用这种方法,每天可以蒸馏淡水1.5升左右。
3) 可食用的动植物
我国沙漠中,有些动植物可以食用。
沙漠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,到处都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。只要有水,就有动植物。新疆北部沙漠的动植物较为丰富,种类也较多,常见的有黄羊、野驴、野兔、剌猬、野鸡、水禽及其他鸟类,还有各种鼠类和鱼类等。新疆南部沙漠动物分布较局限,主要分布于有胡杨林的河岸、古河道地区,常见的有野兔、野猪、黄羊、马鹿、沙鼠、麝鼠、各种水禽和鱼类。这些动物有不同的习性,遇险人员可合力捕捉,以解决沙漠缺食的问题。
沙漠还有一些植物可以食用,常见的有沙拐枣、沙枣、沙蓬、小根蒜、肉苁蓉、锁阳等。
必须注意的是,只有在充足饮水供应情况下,才可进行捕捉动物和采集植物的活动。另外须提醒旅客,沙漠的生态平衡是十分脆弱的。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,请保护沙漠的动植物。
4) 应急用生存物品
止渴片是遇险人员在沙漠上缺乏饮水时的一种应急措施。它采用止渴特性较强的物质做成片剂,以便于应急时使用。
防晒膏是遇险人员在沙漠上的必备品,用来预防沙漠阳光强烈照射对遇险人员的伤害。
有色风镜是遇险人员在沙漠上防沙盲、防阳光强烈照射、防风沙的保护品。它是一种特制的有色眼镜。
遮阳伞是遇险人员在沙漠上等待援救时的遮阳工具,耐风吹,可以折叠存放。
遇险人员用这些办法,可以在沙漠生存自救,等待援救。
上一篇:飞机迫降海上救生
下一篇:公交车等交通安全逃生知识